风土人情

在线预定 入住时间  离开时间  房型    房数

生活习俗

作者:    发布于:2018/12/5 8:36:51    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1、服饰习俗 县人极讲究穿戴,尤以青年男女为最,本世纪80年代为甚。其服装、巾帽、鞋袜、首饰的款式、花色等,因时代、性别、年龄、职业和时令、区域的不同而异。本目仅记县城与农村青年男女的服饰习俗。(一)服装 清咸丰初年,城乡青年男女的服装无多大区别,男有长短之分,女为短装,上装短...

1、服饰习俗
  
县人极讲究穿戴,尤以青年男女为最,本世纪80年代为甚。其服装、巾帽、鞋袜、首饰的款式、花色等,因时代、性别、年龄、职业和时令、区域的不同而异。本目仅记县城与农村青年男女的服饰习俗。
(一)服装
  
清咸丰初年,城乡青年男女的服装无多大区别,男有长短之分,女为短装,上装短式,袖窄3寸。同治初年,上装长式,袖阔盈尺。光绪年间,复为咸丰款式。男以青、灰、兰色为主,女喜红、绿相配。民国时期,县城男性公职人员喜着中山装、西装,女性喜着旗袍与裙,乡村仍旧。新中国建立后,服装长短有别,并逐渐改着新式短装,城乡基本一体。60-70年代,城乡青年男女喜着军装。80年代,县城青年男女喜着流行服装,长短相间,花色翻新,乡村青年男女大多亦是。
(二)头饰
  
清末民国时期,女性戴耳环(富户)。冬季,县城男性喜戴帽,款式杂然相存,乡村男性喜裹长头巾,黑白相间。50年代无多大变化。60年代,乡村男性裹头巾者渐少,戴帽者渐多。60-70年代,城乡男性喜戴军帽。80年代,帽式多样,县城女性遍戴耳环。
(三)脚饰
  
本世纪50年代前,城乡青年男女均着布鞋,女青年多在鞋面绣花。60年代后,县城男女喜着凉鞋、拖鞋,且着袜,70年代末,乡村男女亦着凉鞋、拖鞋,但一般不着袜。80年代,城乡男女青年喜穿皮鞋,女青年始喜平底鞋,后多着中跟鞋、高跟鞋。

2、饮食习俗

  
县人以大米为主食,平常一日三餐,农闲季节,农村居民多吃两餐。
  
饭食,以干饭为主,穷苦人家亦有搭吃一餐稀饭的。
  
县人主食素菜,辅食荤菜。上世纪70年代前,乌龟、脚鱼、狗肉极少食用。80年代则成为佳肴。
  
佐料,以辣椒、葱、蒜、姜为主。上世纪70年代后,渐添用酱油、味精调味。
  
用餐时间,一般早餐八九点,中餐午后一二点,晚餐煞黑吃。
  
宴请宾客,极为铺排,以荤菜为主,极少素菜,少则8碗、10碗,多则12碗、18碗丰满,最忌客人将菜吃完。
  
平明用餐,不管人多人少,围坐一桌。但宴请宾客时,以前是8人一桌(现在是10人一桌),餐桌的的摆置、客人的就坐、出菜的顺序极为讲究。一般来说,餐桌不对大门,尊客坐上座,头道菜为杂烩,六道菜不出鱼,末道菜为汤。本世纪80年代,城镇多用园桌摆宴,10人一桌,客人不分上席下席,随意就坐。
  
时令饮食,有三月初三吃地米菜煮鸡蛋,五月初五吃粽子,八月十五吃月饼,春节打粑粑。俗谓“三月三,蛇出山”,用地米菜煮蛋吃,或者煎粑粑吃,以“塌蛇埯”;吃粽子以吊屈原;粑粑团团圆圆,以贺家人团聚过新年。

3、居住习俗

  
县人喜分散居住,单家独院,极少连体建房。
  
房屋以坐北朝南为主,格式以两间(或三间)一偏一横屋见多,极少窗户。
  
修建房屋,俗谓“人生三件大事”之一,极为讲究。事先请风水德行选择宅基,择准吉日动工。建房期间,不能吵架、打架,不能讲不吉利的话,要和和气气,热热闹闹。上梁果,要抛发饼,唱《撒饼子歌》、《上梁歌》、《赞梁歌》。

4、礼仪习俗

(一)、生诞习俗
  
怀孕,俗谓“有喜了”,举家高兴,看重孕妇,不让孕妇干重活,不让孕妇参与诸如婚嫁、丧葬等“冲喜”的活动。
  
临产前,不让孕妇回娘家,以免生在娘家,俗语曰:“生不在娘家。”

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759号